今年“雙11”,亮人眼球的除了天貓的912億,還有各大垂直電商的驚人引流能力,無論是雕爺的阿芙精油還是今年來頻頻發力的春水堂,都在“雙11”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之前一直依托各大平臺進行銷售的生鮮電商們也不甘落后,紛紛試圖搶占最后一片藍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首次試水獨立營銷的天天果園,一直夾雜在綜合型大電商平臺和傳統連鎖商之間的垂直生鮮電商,離開了“水”,到底還能游多久?倔強獨立生活的背后,淚水似乎比歡笑來的更多一些。
進入2015年以來,“互聯網+”帶動了電商的二度發展熱潮,“吃貨”、“宅人”的標簽更促成生鮮電商的二度崛起。然而,生鮮電商這條路并不好走,在還未見到“肉”之前,很多創業者就已倒在了半路上。
目前國內生鮮電商已超過4000家,但其中僅有1%盈利,4%持平,88%略虧,7%巨虧。而對比來看,生鮮電商毛利率目前平均可達到30%-40%。其中,海產產品最高,達50%以上,凍肉類在20%-30%,水果次之。那么,產品毛利率高的生鮮電商為什么難賺到錢?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于生鮮電商,最根本的環節是供應鏈,這是業內共識,也是行業的瓶頸所在。供應鏈問題比較寬泛,反射到企業管理的運營層面,生鮮電商需要做到保證穩定的產品品質、控制損耗、保障配送效率三方面,這均是相當不易完成的經營目標。
當然,也有這樣的創業者讓人肅然起敬。相較于強勢的淘寶、京東等大電商平臺,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等垂直生鮮電商沒有表現的“楚楚可憐”,反而不甘心偏安一隅,開始“走出去”攻城掠地,到底是闖出一片天地,還是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天天果園的加速擴張,是在隱憂之下走出的一步險棋。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而電商的滲透率不到3%,生鮮電商市場容量以每年50%的增速增長,預計2018年將破千億元的生鮮電商仍然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
這種藍海市場的快速膨脹引來巨頭級玩家的頻頻出手和“站臺”。整個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知名生鮮電商中,只有以“褚橙”聞名的本來生活與易果生鮮仍在維持獨立發展。
不難料想,生鮮類垂直電商與巨頭系在配送技術、產品質量、產品服務等方面的競爭會日益激烈。然而,由于行業自身這種“超重”模式,對于垂直生鮮電商來說,一旦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的就是整個企業的成敗。因此,無論它們是否“潔身自好”,經營風險都將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