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網聯平臺宣布正式啟動業務切量,即開始轉接清算一般用戶實際交易場景的網絡支付業務。
3月31日起, “網聯平臺”啟動試運行,在此期間,需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目前,12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包括支付寶和財付通在內的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經正式接入。
其中,在支付機構接入方面,截至6月30日,財付通、網銀在線、快錢、百付寶、支付寶、平安付、翼支付7家支付機構完成接入,聯動優勢、中移電商接入工作進入倒計時。這9家機構網絡支付和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合計占比超過96%。
在銀行接入方面,共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四家國有大行,以及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華夏銀行8家股份行也已經在6月30日前已先后完成接入。上述接入銀行所覆蓋的個人銀行賬戶數量加總,在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個人銀行賬戶總量中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70%。
網聯平臺是在央行指導下,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支付機構,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則共同發起籌建的。在央行的定位中,網聯平臺旨在為支付機構提供統一、公共的資金清算服務,糾正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業務,改變目前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業務的情況,支持支付機構一點接入平臺辦理,以節約連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對社會資金流向的實時監測。
換句話說,央行期望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線上支付通道不要直接對接銀行了,而是直接通過網聯平臺與各家銀行對接。
在網聯平臺正式上線的同時,官方也給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立刻叫停的時間表:到2018年下半年,網聯將完成與所有第三方機構和銀行的對接。
相比刷銀行卡統一通過銀聯轉接清算,眼下網絡支付是一個自由的市場,支付機構可以選擇通過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統等再轉接到銀行,也可以選擇自己直連銀行完成支付。
相比之下,直連銀行的方式在效果上更優質、支付服務費也可以由支付公司與銀行商議決定,所以也更受第三方支付機構青睞,比如支付寶和財付通,自身的銀行接口已經非常完善,且與銀行之間的議價能力很強,目前采取的都是直連銀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