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柜好像死灰復燃了。
最近,風清發現小區樓下又開了一家無人貨柜,賣的是生鮮果蔬。
說起無人貨柜,大家都不陌生,地鐵站、寫字樓,那些曾經裝滿了礦泉水、零食、飲料的無人售貨機,如今大都落滿了灰塵,長時間無人更換新商品。
但看如今的架勢,裝上生鮮果蔬的無人貨柜,貌似要卷土重來?
北京商報消息,2020年,主打生鮮便利柜的“在樓下”新增了200個點位。
受疫情影響,“在樓下”不僅提供生鮮果蔬,還增加了訂奶業務。經過精細化運營,全部點位都保持了正向現金流,且盈利實現了217%的增長。

天眼查顯示,“在樓下”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公司,主打華北市場,目前已經拿下了創新工場、IDG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的千萬美元融資。
上海這邊,在2020年5月舉辦的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發布。
方案規劃了上海版的“新基建35條”,其中一條的內容是這樣的:到2022年底,上海將新增1.5萬臺以上的智能配送終端。
方案還明確提出,推動智能售貨機、無人販賣機、智慧微菜場、智能回收站等各類零售終端,加快覆蓋醫院、學校、辦公樓、大型社區等區域。
不難看出,無論是從商業利益還是社會服務的角度看,無人貨柜仿佛都大有可為。
然而身處其中的創業者,到底能不能賺到錢?在電商頭條的粉絲群里,風清找到一位朋友聊了聊。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小區門口都增設了置物架。一時間,快遞、外賣、生鮮水果、日用品擠滿了貨架。
王晨從中看到了機會。
他調研了自家所在的社區,人口將近4000人,2公里之外有一間大型超市,居民隔三差五會前去采購。
按1/4的居民每天有采購需求計算,小區里的生鮮貨柜,日流水預計能達到5000元。
王晨仔細考察了小區的地理優勢:門口就是一家幼兒園。如果把無人貨柜放在幼兒園門口,那么家長每天早晚接送孩子,順道就可以把菜買了。

說干就干,購買貨柜、進場安裝、招聘培訓,一系列操作下來,去年9月,王晨的無人貨柜正式開業。
為了招攬顧客,同時加速庫存更迭,王晨在貨柜上打出了優惠廣告:每晚7點,全部果蔬打9折;8點打8折,9點打7折。
最開始的兩三個月,日流水超出了王晨的想象。五個貨柜,每柜4層,一共可以承載60個SKU,除了水果、蔬菜、肉類,貨柜也賣飲料零食。
消費者掃碼開門,拿出商品之后,貨柜自動根據重量變化計算價格,然后從微信或支付寶自動結賬。
王晨算了一筆賬:5個帶24小時冷氣保鮮、智能監控攝像頭的貨柜,成本大概3萬塊;每月向物業交場地租金1000塊;兩個負責采購、理貨的員工,月開銷1萬多;再加上貨物的物流和損耗,每個月的固定成本開支大概2萬。
由于規模不大,王晨一般是從附近的農貿市場進貨,毛利在20%左右。
最開始的兩三個月,貨柜日流水將近8000元,月毛利達4萬元,拋開人力和租金等開支,王晨一個月能賺2萬塊,很快就把貨柜成本收回來了。
但是今年春節之后,大概是居民的新鮮勁兒過去了,王晨的日流水開始直線下降。
最慘的時候,5個貨柜每天的流水總共只有2000元,一個月下來,連人力成本都覆蓋不了。
心灰意冷的王晨,如今已經把貨柜低價掛上了閑魚?!霸僖膊桓闪??!?/p>
回顧這段短暫的創業經歷,王晨說,無人貨柜的風口,來得快去得更快。
當消費者的新鮮勁過去之后,無人貨柜還是要靠生意本身去賺錢。而社區賣菜的生意,相比起小區門口經營了五六年的夫妻店,無人貨柜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
王晨直言,“說到底,我們只改變了前端的買菜方式,根本沒法去深入供應鏈?!?/b>
無人貨柜提供了24小時自助買菜的可能,但在無形當中,它也增加了智能柜的硬件、運營維護成本。
更何況,在小區4000居民當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會半夜下樓賣菜呢?網上下單,直接送上門的社區團購不香嗎?時間更自由,選擇更多樣,價格說不定還更優惠。

最近的消息是,叮咚買菜拿下了7億融資;拼多多在大力推動農產品上行,幫助農民直接通過電商把菜賣進城。
3月29日,阿里被爆秘密成立MMC事業群,由阿里18羅漢之一戴珊親自掌舵。所謂的MMC,其內部人士表示,其實就是“買買菜”的拼音首寫字母簡稱。
很顯然,這又是一個專注于賣菜的社區團購業務事業群。
在資金雄厚、實力強悍、資源整合能力非凡的巨頭面前,單打獨斗的王晨們,贏面確實不大。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三五年時間內,賣菜這門生意的形式還會發生無數種變化,無人生鮮貨柜,或許只會是其中的一朵小小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