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最大的電商市場,催生出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在這個物流市場出現了三大競爭對手:順豐、京東和菜鳥。2月16日京東物流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正式啟動IPO,成為京東集團旗下進行IPO的第三家子公司。有報道稱,京東物流估值可能達到400億美元,約2600億人民幣。按目前物流界市值排名,順豐則以5300多億人民幣穩坐第一位。今年48歲的劉強東,物流界的第二把交椅算是坐穩了。在目前上市的快遞公司之中,京東物流是唯一一家還在虧損,且連續虧損了14年的快遞公司。
2007年京東開始自建物流,逐步建立倉儲、配送設置及全自營隊伍,那時候京東物流主要是為京東商城服務。直到2012年才正式注冊成為物流公司,從2016年開始,京東物流對外開放,開始承接更多的市場上的訂單,2017年更名為「京東物流」。京東物流的增速可觀,但卻處于常年虧損的狀態,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時京東物流已經連續虧損12年,虧損達27.6億。據招股書,2017年至2019年,京東物流營業虧損分別為20.7億元、51.37億元、10.22億元;三年來的累計虧損金額甚至高達82億元。京東物流營收成本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薪酬、外包和租金。為了降低成本,2019年4月份劉強東發了一封《致全體配送兄弟的一封信》,里面提出兩個選擇:取消底薪,大幅度提升攬件提成,鼓勵增加攬收單量、增加公司外部收入;或將內部成本包含大家的五險一金和福利待遇降低到和市場上其他快遞公司一樣的水平。雖說疫情影響,營收略有反彈,但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物流依然虧損1170萬元。
電商故事通發現,細剖經營成本,人力成本是個無底洞。
眾所周知,物流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人工必然是最大開支。
最近兩年一期,京東物流的運營員工福利開支分別為170.71億元、196.92億元及178.89億元,占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45.1%、39.5%及36.1%。
截至2020年末,京東物流的員工總數為25.87萬人。

其中,配送、倉庫運營等員工的運營團隊高達95.4%的占比,約24.68萬人。
而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研發人員、一般行政人員分別僅占比1.8%、1.4%及1.4%。
在眾多消費者印象中,京東商城的“快”無疑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京東物流的次日達,帶給了消費者很多便利,手機壞了,想立即更換,只要在京東商城下單,次日就能送達。甚至在上午11點之前下單,當日下午就能送到,做到“半日達”,在市面上沒有任何快遞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很多消費者因其“快”在京東商城下單。京東利用10年時間大規模進行自營倉儲、配送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之后,又前瞻性地把戰略重點放在了未來智慧供應鏈的建設上。特別是在物流服務同質化嚴重的今天,成本降得不能再降,速度快的不能再快,人工壓的不能再降壓。為了解決成本問題,京東物流通過「倉配一體化」的模式,建設更多的倉庫,更多的倉儲意味著離終端距離更近,從這些倉配送的貨物更有效率和更低成本。坦白說,當年京東為了自建物流,確實是錯失了移動支付的發展黃金期。而現在,京東物流真正做到了速度越來越快,成本越來越低。包括這次的招股書,京東物流沒有像其他物流公司強調運力和效率,而是展示倉儲、運營團隊及產業服務能力,給自己貼上供應鏈服務商的標簽。劉強東認為,如果說未來中國物聯領域里會誕生哪些巨頭公司,那無疑是順豐和京東。京東向市場證明了倉配一體化物流體系的可行性,差異化服務使京東物流在行業內站住了腳,開辟了一條非常有價值的前進道路。
值得擔心的是,京東物流目前的核心業務來自京東自營的訂單,上市僅僅是個開始,若想進行量級增長,或許要拓展更多商業化方向。多提一句,如今京東物流與順豐控股,打開了供應鏈新的增長趨勢,菜鳥是否能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