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零售主賽道的,該關的關,該砍的砍?!?/p>
年初的新春團拜會上,蘇寧董事長張近東還在內部釋放破釜沉舟的決心,但新年的“第一刀”,來得有點猛。
2月25日上午,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其擬籌劃本公司股份轉讓事宜,預計轉讓比例20%-25%。最意味深長的一句,是根據擬轉讓比例,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化。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矛頭指向了蘇寧易購債臺高筑。從最近的財報來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蘇寧電器的貨幣資金約124.66億元,但短期借款為201.87億元,就在「電商在線」發稿前,蘇寧易購公布業績快報:2020年全年凈虧損39.13億元,上年同期盈利98.43億元,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從還是精神小伙的張近東拿著10萬元資金,在南京租下一間門面房,開啟了創業之路算起,蘇寧在零售戰場已走過30年,比阿里、騰訊、京東、網易這些老牌互聯網公司資歷更老。
曾經一個空調賣家,逐步成長為一個遍及線上線下全產業鏈的新零售巨頭。其實無論從規模還是聲量上,蘇寧易購都不至于到“賣身”的地步,問題或許也出在這里——當企業追求規模效應,且尚未在大布局中找到邊際效益最高的方式,讓蘇寧一直陷在虧損的泥潭。
從蘇寧易購做電商的路徑選擇中,我們能夠看到它的高光與隱憂。

從電器到易購
2010年2月,蘇寧電器正式上線了蘇寧易購網站,開始在線上售賣電器,這算是蘇寧做電商的第一步。在目標設定上是與實體連鎖零售業務平行,全年銷售規模翻兩番。
當時蘇寧在各方面都有著絕對優勢。2011年,營收、凈利潤分別達到938.9億和48.2億,年末門店總數達到峰值1684家。同期,國美營收、凈利潤分別為598億和18.4億,門店數1079家。
蘇寧和國美做線下的邏輯大同小異:線下開門店,品牌入駐交租金,蘇寧國美們再用付款周期賺現金流差額去投資物業。但電商開始崛起,商家線上開店,消費者直接下單,砍掉了中間商,“不講武德”的打法自然影響了線下坪效,光雷打不動的房租就直接影響到了蘇寧的利潤,電商的價格透明和低價促銷,更是直接損害到線下的價格體系。于情于理,蘇寧需要往線上走。

但這時的阿里、京東更還是“小孩子”。2011財年阿里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19億和16.1億;做自營并且主賣電器的京東,營收211億,虧損12.8億。
從某種意義上說,相比2012年才開始覺醒的國美,蘇寧的觸網并不晚。
初出茅廬的蘇寧易購面臨著第一輪電商價格戰,京東劉強東宣稱“未來三年大家電零毛利,保證比國美、蘇寧便宜10%以上”,并且在夏季電器銷售旺季打折促銷,這場價格戰在后來變得愈演愈烈,各大電商平臺都加入了混戰,范圍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消費者在幾家平臺之間穿梭的局面再次重演。
打價格戰本是商業競爭中最粗暴的方式之一,蘇寧、京東都是賠本在做買賣,但這場遭遇戰對兩者的意義不盡相同。對京東來說,低價賣家電是它的獲客手段,用戶不僅可以在京東上買家電,還能買其他東西。而此時的蘇寧還有著強烈的“家電化”標簽,在消費者看來,在蘇寧還是賣家電的公司,價格戰并不能把流量承接住。張近東曾在采訪中說道:“我們要把‘電器’二字去掉,什么都賣?!?/p>
于是乎,蘇寧開始真的向“易購”轉變,一是品類擴張,延伸出圖書、百貨、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購,最大的一樁是收購母嬰電商“紅孩子”;三是開放平臺招商。
“蘇寧易購對于第三方的賣家的控制還是非常的嚴格的,所有在蘇寧上線的第三方賣家必須是一年以上的注冊公司,刷單一經查處永久性封閉,能在蘇寧易購上線的第三方賣家都是比較優秀的?!币晃惶K寧賣家對「電商在線」說。
但在價格戰中投入過多營銷成本“傷元氣”,外加全品類戰略并未跑出成果。2012年,蘇寧營收同比增幅僅為4.76%,扣非凈利潤跌至25.15億。

從易購到零售云
2013年2月,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對于這個讓人有點云里霧里的名字,張近東是這樣解釋的:一條包攬線上線下以及零售服務的云商之路。直到2018年1月,蘇寧再次改名,從蘇寧云商改為了蘇寧易購。這5年時間的名稱變化,透視著蘇寧在新零售路上的糾結與拉扯。
當初目標與實體平行的電商業務,此時開始融合。2013年“618”大促前,蘇寧正式宣布“線上線下同價”,現在看來習以為常的“打通”,在當時絕對是夠大膽超前的嘗試。蘇寧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也在同步進行:電商部門的采購、物流、財務等職能被全部調整到集團,與線下門店的相關職能合并,統一采購統一管理,蘇寧的線上線下平臺經營合二為一。
這種絕對融合的做法,反而把線上與線下變成了“零和博弈”。
數據來看,這又是個虧損“坑”。2013年,蘇寧易購營收達到1052.92億元,但凈利潤同比大降86.11%,僅有3.72億元。
背后原因也很明顯,在當時的背景下,移動端消費習慣還未成熟,消費場景和渠道所帶來的價格差異還明顯存在,蘇寧這一嘗試直接拖累了線下門店的運營成本,也并不能有效將流量傳到至線上,更多是從品牌端與京東形成對抗,且“自損”力度有點大。
2015年成為轉折點,蘇寧線上自營業務收入先后越過400億、600億,到2016年,蘇寧線上自營收入占比達到42.2%,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僅20%。
大的背景自然是移動端消費的養成,外加這一年蘇寧正式入駐天貓,在移動端獲得了一個有效的流量入口。并且蘇寧易購官方旗艦店的運營能力一直不錯,粉絲有4300w+,多年商家店鋪排名第一,并且旗艦店的直播銷售額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蘇寧在線下做了很多時髦的嘗試。在“大店更大,小店更小”的邏輯下,蘇寧易購直營店針對下沉市場,截至2017年全國范圍就開了2000家,蘇寧云店更偏重體驗互動感,面向城市群體,同期也達到60多家。這樣的線下精準打法,對線上引導開始起了作用,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蘇寧易購APP月活躍用戶數較年初增長105.73%。
蘇寧做小店的目的在于,蘇寧主站的“標簽化”太濃——消費者要買家電時上平臺看看,有沒有降價。家電不是高頻消費,蘇寧也不像京東,有家電、圖書、美妝、服裝各品類,商品供給更不如淘寶,天貓超市和京東超市又是各自生態里高頻帶動低頻的代表,這些都是蘇寧所欠缺的,分出精力做小店,就是要補足高頻消費這堂課。
但線下擴張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從蘇寧小店的成長路徑就能看出端倪。2017年底的時候,張近東喊出未來三年新開1.5萬家的口號,而蘇寧小店就是擔起重任的目標。
以高頻次、高粘性的社區用戶體驗為觸點,將全業態成為鏈接,蘇寧對小店的定位思路是對的。到2019年3月,蘇寧小店門店數就達到5000家以上,國內便利店門店規模位居第一的美宜佳,用15年才開出5000家門店。蘇寧小店過快的速度,也造成了選址、成本、運營能力等多方面的欠缺。
此前的報道有提出,小店一直在嘗試郵局、彩票、生活幫、云店、蘇小團等創新業務,希望尋找新盈利點,減輕虧損壓力。但蘇寧總部并未對蘇寧小店新業務增設預算,導致其新業務開展是以稀釋蘇寧小店原有資金儲備為前提。這使得新業務發展存在因資金不足而受限等可能,而原有業務也因為新業務瓜分資金而受到影響。

(圖片來自蘇寧小店官網)
年報顯示,蘇寧小店自2019年1月1日至股權出售日6月24日止,虧損22.1億元,而現在小店也關店到只剩1000多家。

其實蘇寧易購在電商端的業務節奏從未落后,從會員體系、拼團購、直播再到大惠聚,哪怕每年一屆比肩“貓晚”的“獅晚”,但每一步業務變動都更像是被動防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出擊。
或許從債務危機不斷爆發開始,蘇寧意識到,“互聯網思維”并不是直接自己跑去做個網站、App,而是要在大量線上線下布局后,找到邊際成本最低、邊際收益最高的發展道路。
在蘇寧的電商版圖中,物流也是繞不開的一環。在模式上,蘇寧物流選擇了做“重”,有別于菜鳥物流的“聯盟”模式。蘇寧物流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就與投入的力度有極大的關聯,甚至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實際上,蘇寧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巨大的投入。早在2012年,蘇寧就曾增發120億元融資,重點投向物流建設,同時蘇寧的物流業務成立獨立的物流公司。2016年,蘇寧物流的倉儲面積達到583萬平方米,同時又將天天快遞收入麾下,此時蘇寧物流在規模上是領先于京東物流的。但一方面受制于蘇寧電商基本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母公司資金流的吃緊,蘇寧物流在第三方業務的縱深方面開始落后于其他平臺。
蘇寧物流的機會在垂直領域,一方面成為阿里電器品類的配送服務商,同時還在收購家樂福后,進入即時配送領域,推出了家樂?!巴桥洹狈?,將服務范圍擴展到家樂福門店生活圈10公里。
這也成了這筆交易背后最有價值的點,蘇寧為家樂福提升了線上交易和訂單履約能力。在蘇寧易購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顯示1至6月,蘇寧易購實現商品銷售規模1940.98億元,其中線上銷售規模為1347.96億元,同比增長20.19%,線上銷售規模占比持續提升至69.45%。
如此看,蘇寧似乎有了高頻消費的組件,但數字化整合的時間尤其漫長,這點看阿里整合大潤發和京東牽手沃爾瑪就知道了。家樂福這步算是踩中了節奏,但能否融入到主站網店、線下小店中去,成為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端。更為關鍵的,是蘇寧需要有足夠的子彈去培育,以及更多的耐心。
在電商圈里跌跌撞撞之后,“服務商”更像是蘇寧的新角色,這一次的定位和選擇,倒有些主動出擊的意味。
去年7月,蘇寧易購成為抖音小店的供應鏈服務商,并開放給抖音電商平臺所有主播,也同步輸出物流和售后服務。
也是在7月份,蘇寧宣布,在下一個十年,將由“零售商”升級為“零售服務商”,做“云網萬店”。這個依舊晦澀難懂的名字,意味著蘇寧不再賣貨,而是開放自己的供應鏈、銷售、物流、技術、金融能力給商家。
去年11月,蘇寧易購成立了一個云網萬店的子公司,并且完成A輪融資,由深創投領投,融資金額60億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蘇寧易購即便“賣身”,云網萬店依然還保持著獨立運營。
具體來看,“云網萬店”業務是聚焦在下沉市場,幫廠家賣貨、幫加盟商和小門店開店,把原來過重的運營模式變輕。
按照蘇寧易購最新股權結構顯示,蘇寧創始人張近東持股20.96%、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持股19.99%、蘇寧電器持股16.8%、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98%。按照2月24日收盤價7元/股測算,此次轉讓比例20%-25%,接盤方需支付對價130.34億-162.93億元。
從這一點來看,蘇寧易購的“斷臂”,或許真的只是想“砍掉”并不合適的那條路。
文|楊泥娃
編輯|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