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反壟斷還在持續著,2021年伊始,國家反壟斷的大刀砍向了唯品會。
1月1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根據舉報,市場監管總局已依法對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唯品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涉嫌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立案調查。目前,調查原因尚未對外公布。
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的9分鐘后,唯品會在官服微博上迅速回應:將會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
其實在半個月以前,也就是2020年12月30日,針對“雙十一”前后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網購先提價后打折、虛假促銷、誘導交易等問題,根據價格監測和投訴舉報等有關線索,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唯品會處以50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
與其一同處罰的還有兩大電商巨頭:天貓和京東紛紛遭到處罰。自此半個月以來,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聲音從未停息,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一律支持政府,政府也趁熱打鐵,不斷的向不同領域的互聯網巨頭出手。
到底是什么時候決定對互聯網巨頭出手的?
這就要說到在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會議,會議中分析研究了2021年經濟工作,首次提到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列為2021年的重點工作任務。
也就是說,今年開始,反壟斷調查將會持續進行,年初的唯品會只是打響了今年反壟斷的第一槍。
愛庫存實名舉報,唯品會涉嫌強迫商家二選一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雖然未對外公布調查原因,但可以從9月份電商平臺愛庫存發布的聲明初見端倪。聲明中控訴唯品會公然要求其商家不得與愛庫存合作,強迫商家在平臺中“二選一”。并且愛庫存表示已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四家機構提交實名舉報。
對此,當時唯品會回應稱消息不實,并未披露更多信息。
遭遇“二選一”之后,愛庫存在2020年8-12月受影響商家多達545家,GMV損失超過20.26億元。以一個中小平臺來說,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損失20.26億,可謂是致命打擊。
也能理解為什么一個知名度、影響力不高的電商平臺一怒之下向四家國家機構實名舉報,可以說已經被逼得狗急跳墻了。
愛庫存和唯品會只是在銷售模式上存在相似性,但受眾和品牌定位方面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在受眾方面,唯品會指向綜合性電商的公域流量營銷,而愛庫存則更看重社群電商的私域流量營銷。
在品牌定位上,唯品會傾向于國內外大牌,而愛庫存更傾向于新銳品牌,如在美妝領域的品牌定位上,唯品會上多為香奈兒、圣羅蘭等品牌,而愛庫存則選擇了紐西之謎、玉澤、蔻斯汀等品牌。
除了與愛庫存的糾紛之外,在企查查的風險顯示中,唯品會還存在303條自身風險,近期更是深陷輿論漩渦,敏感輿情高達202條。
電商“二選一”為何屢禁不止
近年來,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頻頻出現“二選一”的現象,讓商家苦不堪言的同時,也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12月26日,共監測到有關電商平臺“二選一”輿情信息108.5萬條,其中涉及“二選一”具體事件的有39.8萬余條。
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之間的“二選一”之爭從未停息,特別在每年的購物節尤為突出,幾乎成為了“二選一”的泛濫之地,狗咬狗的現象常有發生。
就在2019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案件管轄權異議裁定書,將京東起訴天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逼迫商戶二選一”的案件置于公眾視野。
京東起訴天貓"二選一",索賠10億元之時,唯品會和拼多多也在同一日向北京高院遞交申請,請求以第三人身份加入訴訟。三大電商平臺京東、拼多多、唯品會聯手,就"二選一"問題在司法層面上聲討天貓,該案也被業界稱為“二選一”第一案。
時隔一年多,唯品會這個曾經厭惡霸權,參與屠龍的勇士,卻成為了新的“惡龍”。
為什么“二選一現象屢禁不止呢?
"二選一"在我國的電商行業之所以會一直持續存在,證明了這是一個最直接而有效的競爭手段,相比組織變革、科技探索、模式創新,不需要花費太大人力物力財力的"二選一"更為簡單粗暴。
并且在第一次使用“二選一”取得成效后,形成了慣性,想不出別的更簡單高效的手段和方法,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下去。
再者,在“二選一”屢禁不止的情況下,沒有平臺甘于被動,在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之前,只能加入到“二選一”之中。
“打不過就加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國家對互聯網巨頭反壟斷的背后,透露了什么信息?
長期以來,互聯網公司是中國經濟增漲的加速劑,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先后上市,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公司表現出了很強的創新能力,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享受相當高的經營自由度。
互聯網公司能享受到這些優厚的待遇,是因為國家支持鼓勵創新,希望互聯網公司能解決中國經濟的痛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但是,政府與人們給予了過高的期待,很多互聯網公司都以追求流量和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
甚至冒出了一堆披著互聯網公司外衣的企業,借助寬松的監管環境實現短期套利,不僅無法承載創新的期待,反而處處暴雷,給中國經濟增加了巨大的風險,如幾年前暴雷的P2P平臺和被國家叫停上市的螞蟻集團。
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互聯網巨頭的增長已經到達了瓶頸,不斷的在尋求新的流量入口,社區團購便是巨頭們眼中的最大的一塊蛋糕,從2020年開始激戰至今,成為去年最大的風口之一,
這種做法被人們所詬病,互聯網巨頭們以強大的資本下沉社區搶奪流量,形成壟斷?;ヂ摼W巨頭企業非但沒有帶來科技創新,還嚴重危害到了小商販們的生意,破壞了市場平衡。
所以政府出手干預了,為了完善市場經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過去很多年,創造巨額財富的互聯網公司一直被人們仰望,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些大資本失望。尤其是中美沖突升級,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被卡脖子,國人開始意識到高科技產業對中國的戰略意義,
一直低調的華為、大疆成為國人心中真正的明星公司。很多人認為,只有涌現出越來越多像華為、大疆這樣的高科技公司,才是中國經濟真正的希望所在。對于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巨頭們而言,在流量和利潤之外,或許還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敬請期待下一期,阿里系反壟斷!
*本文原創自派代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留言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公眾號(派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