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小店1月18日正式上線“蘇小團”社區拼團功能,并預計在全年招募10萬名團長,給本來熱火朝天的社區拼團又添了一把火。
只是蘇寧小店希望形成以70座城市、20000個社區、6000萬用戶與15000個社群的經營規模,并在一季度招募2.67萬外部團長,以上規劃究竟落不落地?
依托4000家線下社區店到底能不能跑通社區拼團,到底是輕敵還是先放一個煙幕彈?一切有待觀察和求證。
著急入局社區拼團,是否欲速而不達?
首先看看蘇寧小店的目標是否合乎邏輯?
其一、蘇寧小店龐大的線下體系能否匹配線上節奏的變換,傳統電商也好、社交電商也好,主要的成交時段都是集中于晚上八點以后,9、10點之間,這種倒時差的節奏變換整個體系能否調配?
其二、蘇寧的特點是執行力強、高度集權的體系,這最大程度保證了早期開疆擴土、指哪打哪的戰斗力。
但新零售的特點是所有體系的自我變革,一旦體系僵化,缺乏一線的機動性和原生變革力,面對劇烈變化的市場難以應對。
其三、具體來看,店長作為團長,未必能深入到某個具體的小區,店長能否成為合格的團長也是個問題。
一個合格的團長每天要留意高達上萬條信息,并及時互動信息,基本是全天手機不離手,請問店長能做到嗎?
還有店長在社區就一定具有帶貨能力嗎?蘇寧小店的內外部團長的雙軌招募方案很可能欲速而不達。
其四、社區拼團的打法是陣地戰,是逐城逐社區的攻堅戰,團長或社區旁各色小店充當集中配送的接應點。
因此蘇寧依托4000家小店的拓展模式是否有違社區拼團的集約高效模式?
或者說依托蘇寧小店反而制約蘇小團的扎根城市和社區的布局?
其五、可以類比的,每日生鮮與每日一淘都是獨立運營,每日生鮮在一線城市的前置倉對每日一淘的業務促進有多大?
其實不大。除了冷鏈需求外,蘇寧小店4000店的作用只是方便集中取貨或派送,其功能完全可以被取代。
其六、按業內的觀點,社區拼團消耗的購買力實質上就是搶走周邊社區小店的生意,換言之“蘇小團”搶走的就是蘇寧小店的生意。
從這個意義上將,蘇寧小店有沒有想好怎么“革自己的命”。左右手互博,本身就是一門很難平衡的商業藝術。
其七、有頭部社區拼團,兩年高速發展才穩定8000名團長,蘇寧小店一季度招募2.67萬團長是否是“放衛星”。
而且團長都有半年左右的成長和培育期,很多社區拼團的公眾號都充當團長培訓功能,“蘇小團”明顯對此還準備不足。
蘇寧轉型新零售左右為難,顧此失彼
以蘇寧的體量和決心,從蘇寧云商到蘇寧易購,蘇寧在新零售上可謂不遺余力。
并且在資本層面于2015年與阿里巴巴達成重大合作,其中阿里以約28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占蘇寧股份的19.9%,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蘇寧將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新發行股份,占阿里美股上市公司1.09%股份。
但是具體落地到蘇寧易購的經營情況,令人尷尬的是其線上最大的流量來源,不是易購網站,也不是蘇寧易購App,而是天貓里面易購專營店。
換言之,蘇寧易購的大部分價值就是天貓蘇寧旗艦店。
在某種程度上,新零售細分領域就是一哥二哥有肉吃,老三及以下都喝不上一口。
據中國產業信息發布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阿里市占率達到60.9%。
京東落后幾個身位排名第二為25.6%。蘇寧的3.9%市占率相去甚遠。
蘇寧于是調整戰略,轉過身大力推進線下社區店,加大線下布局密度與流量觸點。
但均店初始投資100萬左右,還有50-60萬的年運營費用。
據蘇寧2018年半年財報,蘇寧小店2018年前7個月一共營收為1.4億元,凈虧損為2.9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98億元。
此外,截至2018年7月31日蘇寧小店還存在6.53億元債務尚未清償。
蘇寧集團對蘇寧小店的具體銷售都下了考核硬指標:蘇寧小店要做到線上線下訂單1:1,即是傳統門店的雙倍坪效。
小店要跟蘇寧易購打通,一公里內用戶由小店提供服務,一公里外用戶由蘇寧易購提供服務。
但是否實現雙倍坪效不清楚,但2018年10月15日,蘇寧易購(002024.SZ)已公告將蘇寧小店剝離,從全資子公司到參股公司,蘇寧小店的經營現狀不容樂觀。
傳統實體店轉型新零售難不難?
難,相當的難
因為線上線下只能賺一頭的錢,或者線上做服務、引流,線下買產品,反過來也行。
總之兩者不可兼得,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里。
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線上線下是左右手互博,為什么很多公司都是線上線下兩個品牌運營,就是要規避直接沖突。
所以線上線下兩手都要領先,線上線下彼此還要融合一體,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能找出一家線上線下都強的公司嗎?貌似很少。
回到蘇寧,蘇寧2004年上市后一度是中小板的龍頭股,在家電連鎖業獨步江湖,占有線下家電連鎖業的大半江山。
但目前估值只有千億左右,比2015年阿里入股時的1400億估值還大降三成左右。
分析實體店式微如蘇寧的大賣場和蘇寧小店,首先受累于高房價帶來的、不斷上漲的租金。
在一線城市如廣州天河核心商圈,蘇寧大賣場一年租金高達4、5千萬,整店一年的銷售總額約6億左右,按5%的毛利3000萬,還不夠支付租金。
每年一個銷售大區如果打平不虧,那就阿彌陀佛上天保佑。蘇寧小店也被線下鋪租和人工拖累,一直虧損至今。
收購了迪亞天天,但改變不了大局。
何況傳統的商場從來不注重積累用戶,會員卡也是可有可無。
所以蘇寧易購線下店每天有不少用戶進出,一旦進軍電商,線下的用戶根本沒辦法切換到線上,更別說用戶數據沉淀、用戶畫像、用戶需求分析,用戶到線上買家電也是首先去京東或天貓,因此蘇寧易購沒有辦法在電商上大有作為。
而且電商的本質是去中介化、去中間化的,電商天生就是革中間經銷商的命。
網上的貨架在成本上優于線下貨架,在一定程度上蘇寧易購的使命就是革線下蘇寧的命,這種左右互博讓蘇寧左右搖擺、陷于泥坑。
蘇寧易購線上業務還需要發展物流,蘇寧靠經銷商起家,物流和售后服務全推給經銷商,因此物流對于蘇寧易購也是一道坎。
其費資42.5億元收購的天天快遞,一直未能融入蘇寧體系。
線下店用處不大,線上規模又不夠支撐。
在2018年3月,蘇寧發布的2017年年報中,蘇寧旗下的天天快遞虧損5.8億元。
蘇寧易購1月8日發布2018年業績修正預告,盈利127.88億元-132.09億元。
只是蘇寧易購2018出清阿里巴巴股票獲利超過百億元,占公司預告全年凈利潤的比例為84%左右。
那2019年還能靠什么修飾股價呢?
或許蘇寧易購的困局正是新零售的精髓所在,傳統商業、傳統品牌正在遭受巨大沖擊,新零售也在不斷迭代升級,公有云與私域云的爭奪、人貨場關系的徹底重構、社交新零售正從微信、抖音、快手上滲透到每一個領域、每一個人,商業的去中心化時代及商業模式的不斷迭代正在形成,或許這才是蘇寧易購以及蘇寧小店最大的挑戰。
來源:公眾號(社交電商傳媒)
作者:婷克麗?